近期,“自动扣费”功能在网络上掀起热议,不仅成为社交平台热搜话题,还引发了多起消费者纠纷,甚至有案例被法院判决。这一看似便捷的服务背后,实则暗藏玄机,不少用户因此多花了冤枉钱。
5月9日,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支付宝微信自动扣款服务”的帖子迅速走红。发帖网友指出,在开通某些商家或App的“先用后付”或“离店再付”等自动扣款服务后,就相当于给了对方无期限的直接扣款授权。一旦使用过一次免密支付,商家便可以随时从账户中扣款,这引发了众多网友对资金安全的担忧。
在该话题评论区,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遭遇的“自动扣费”陷阱,如乱扣费、延迟扣费、提前扣费等。更有网友表示,在扣费前根本没有收到任何提醒,钱就在悄无声息间被扣走了。
事实上,自动扣费引发的纠纷早已屡见不鲜。去年5月,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高达94%的受访者遭遇过自动续费的“套路”,且超过六成的人表示,在自动续费扣款前未收到过提醒。遇到自动扣费问题后,33.5%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65.15%的人则认为维权不易。
然而,从一起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到,用户其实不必自认倒霉。今年4月23日,“河北广电”官方公众号公布了一起“双治理”投诉机制的案例。一位河北邯郸的互联网电视用户因疏忽未能在会员到期前关闭自动续订功能,被扣除了35元续订费。该用户向广电投诉后,经核实发现扣费期间未产生会员使用记录,平台最终主动协助用户取消了续订并全额退还了续订费用。
自动扣费的套路多种多样。一些平台为了吸引新用户开通VIP,会提供首月优惠价乃至免费服务,但享受这些优惠的条件是必须选择自动扣费。一些平台还会把取消自动扣费的按钮隐藏起来,或者干脆不提供取消服务。更有平台会提前扣费,避免用户卡点退订。在下载资源时,一些平台还会诱导用户再续费,将真正的购买渠道藏在小字中,显著位置标注的却是续费选项。甚至,部分平台为了强行让用户开通自动扣费服务,不提供正常的支付渠道,只能选择自动扣费。
面对这些套路,用户如何在享受自动扣费优惠价的同时避免掉入陷阱呢?关键在于不能疏忽。用户在开通自动扣费服务后,务必记住在自动扣款期限到来前将服务终止。对于各大主流平台如何关闭自动扣费,这里也提供了一份汇总指南。
在微信中,依次点击“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即可看到“自动续费”选项,点击后可管理已开通的自动续费服务。在支付宝中,依次点击“我-设置-支付设置”,可以找到“自动续费/免密支付”入口,点击进入后同样可以管理相关服务。在淘宝中,依次点击“我的淘宝-设置-支付设置”,可以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先用后付和先采后付。京东用户则需在“我的-设置-支付设置”界面中关闭小额免密,并取消先享后付免密/扣款。拼多多用户点击“个人中心-设置”,可以看到免密支付设置和先用后付设置两个选项,分别点击即可关闭不需要的服务。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自动扣费功能原本是一本“好经”,消费者能以更划算的价格获取会员服务,商家也能借此增加用户黏性、提高盈利能力。然而,若商家在推广过程中忽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不良手段诱导消费者开通,或阻碍消费者关闭,无疑是“把好经念歪了”。因此,用户在享受自动扣费带来的便利时,也应保持警惕,避免成为被薅毛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