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在2025年8月25日震撼发布了一款被其CEO黄仁勋亲切称为“送给所有机器人的礼物”的新产品——Jetson Thor。这款基于Blackwell架构的计算平台,不仅预示着实时人机对话新时代的到来,更在全球市场激起了轩然大波。
Jetson Thor不仅仅是一块芯片,而是一个集成了芯片、开发套件和软件栈的完整解决方案。它如同一台高性能的微型超级计算机,专为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等需要与物理世界进行智能交互的设备设计。黄仁勋将其誉为“机器人新大脑”,足见其对这款产品的信心。
从性能层面来看,Thor的AI算力高达2070 TFLOPS,相较于前代产品Orin系列,有了7.5倍的提升,与十年前的产品相比,性能更是提升了惊人的7000倍。这样的性能飞跃,使得机器人能够在设备端运行以往只能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大型AI模型。3.5倍的能效提升,意味着在有限的功耗预算内,开发者可以实现更多的计算功能,这对于移动机器人平台而言至关重要。
英伟达为Thor构建了一个从云端到边缘的统一计算架构,这不仅降低了开发复杂度,还大幅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迭代进化。Thor的内存配置为128GB LPDDR5X,带宽达到273GB/s,并支持100Gbit/s以太网,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英伟达将Thor定位为机器人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环,与用于训练AI模型的DGX系统、用于仿真测试的Omniverse平台共同构成一个闭环,从而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周期与风险。这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是其他竞争者难以复制的。使用DGX系统训练AI模型,通过Omniverse平台在仿真环境中测试AI,最后部署到Jetson Thor上运行,形成了完整的开发到部署循环。
英伟达对Thor芯片的战略定位非常清晰,同时瞄准了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与自动驾驶计算平台DRIVE Thor两大市场。在机器人领域,Thor意图为制造、物流、建筑、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下一代通用和人形机器人提供动力。而在自动驾驶领域,DRIVE Thor则面向智能汽车市场,承载着L4级自动驾驶的算力需求,并旨在整合智能座舱、车载信息娱乐等功能,实现“整车计算”的愿景。
Jetson Thor套件起售价为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万元,自发布之日起便面向全球客户开放售卖。而DRIVE Thor也已开放预订,并于9月开始发货。这样的价格定位,保持了英伟达在高端芯片市场的一贯策略,即为高性能计算提供顶级硬件,同时确保生态系统厂商能够获得足够回报。
英伟达推出Jetson Thor并非偶然。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链融资活跃,融资事件同比增长近80%,产业爆发在即,对核心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英伟达此时推出Thor,正是为了精准卡位这一波由经济要素驱动的智能化替代浪潮,为市场提供最强大的“大脑”,以满足即将到来的规模化应用需求。
更重要的是,英伟达通过提供这颗“终极芯片”,旨在让绝大多数机器人厂商都基于其硬件和Isaac软件生态进行开发,从而在产业爆发初期就确立其作为标准提供者的主导地位。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百花齐放但群龙无首的爆发前夜,各大厂商的硬件平台、算法路线尚未统一。Thor的推出,无疑为英伟达抢占下一代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定义权和生态制高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英伟达的战略布局始终围绕着加速计算这一核心,其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示了从通用GPU到人工智能计算,再到征服物理世界的演进路径。CUDA计算架构的多年深耕,使英伟达构建了极高的软件生态壁垒,让全球开发者习惯了在英伟达的硬件上开发和部署AI模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英伟达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其AI计算能力自然延伸至汽车领域。
Thor芯片的设计理念体现了英伟达对“物理AI”时代的巨大赌注。物理AI指的是那些能够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的人工智能系统,包括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Thor将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带到边缘设备,让机器能够实时理解、决策并与环境互动,满足了“具身智能”对算力的苛刻需求。
从财报数据来看,英伟达在“汽车和机器人”业务上的布局正在收获成效。虽然该业务目前仅占英伟达总收入的约1%,但其高达72%的年增长率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业务与英伟达的核心AI业务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这种“云-边-端”一体化的战略布局,让英伟达在新兴的物理AI领域占据了先发位置。
海外巨头如Boston Dynamics、Agility Robotics和Amazon Robotics等已率先部署Thor,将其应用于物流、工业机械等领域。而在国内,优必选、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公司也都是Thor的首批合作者。开发者争相购入Thor,因为英伟达提供的是完整的“机器人开发全栈生态”,这种“三计算机”工作流极大降低了试错成本和开发周期。
然而,面对英伟达的强势入局,高通、华为、地平线等有实力的玩家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并在某些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与此同时,一些对算力要求并非极致,但对成本敏感的细分市场中,其他芯片厂商仍有广阔天地。
随着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企业都在转向Thor平台,Thor已经成为机器人“大脑”的事实标准。对于首批合作厂商而言,Thor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有望助其快速推出更智能、更强大的产品,在短期内形成竞争优势。然而,对于其他机器人厂商而言,则产生了巨大压力,因为未来“含英伟达量”可能成为新的估值标尺。当大家的“大脑”都同样聪明时,竞争焦点将更集中于上层算法的创新、对垂直场景的深度理解以及商业化落地能力。
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所有中国机器人厂商的面前——英伟达,值不值得“托付”?中美的科技竞赛意味着,过度依赖单一国外芯片,极大概率会成为终端厂商的命门。为了形成竞争优势去积极拥抱Thor,会不会是一次冒失的选择?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机器人厂商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