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号卫星揭秘:宇宙线硼核能谱新结构首现

   时间:2025-05-25 18:15 来源:ITBEAR作者:任飞扬

近日,中国科学院在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上宣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我国首颗空间天文卫星“悟空”号,在对空间高能粒子的持续观测中,首次成功获取了TeV/n能区次级宇宙线硼核能谱的最精确数据,并揭示了能谱的全新结构特征。

“悟空”号,这颗肩负着探寻暗物质粒子使命的卫星,自发射以来,一直在不懈地观测高能电子、正电子以及伽玛射线能谱,旨在揭示宇宙射线的起源以及伽马射线天文的奥秘。此次关于硼核能谱的发现,无疑为它的科学使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宇宙线的起源和传播一直是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前沿课题。硼原子核作为宇宙线中的一种次级粒子,主要由原初核素如碳核、氧核在星际空间与物质碰撞产生。其能谱结构蕴含着宇宙线传播过程的重要信息,对于理解宇宙线的加速和传播机制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宇宙线硼核能谱在百GeV/n以上能区可能存在拐折迹象,但由于测量精度的限制,一直无法对这一结构进行确切的探测,也无法有效验证现有的宇宙线传播模型。而“悟空”号的这次发现,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悟空”号凭借其覆盖能段宽、能量测量准确、粒子鉴别能力强的特点,成功实现了对高能宇宙线核素粒子的高精度鉴别。基于前八年的观测数据,国际合作组获得了10GeV/n到8TeV/n能区次级宇宙线硼元素能谱的精确测量结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对1TeV/n以上能区硼能谱进行精确测量,测量精度和能量上限均超越了以往的空间探测实验。

此次研究中,“悟空”号以高置信度首次发现,宇宙线硼核在约200GeV/n处的能谱结构变硬,且谱指数变硬程度约为原初宇宙线质子、氦核的两倍。这一发现表明,宇宙线能谱变硬结构可能与宇宙线的传播效应有关,为修正宇宙线传播模型提供了宝贵的观测依据。

这一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的支持。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我国空间天文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为全球科学家研究宇宙线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