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的最新研究中,新型传热技术被确认为电子器件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电子设备的密集集成、高能量密度及快速充放电能力,虽然提升了性能,但伴随而来的是在瞬态过程中产生的高热通量,这对设备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热管理不当不仅会导致性能下滑,还可能引发关键组件故障。
针对这一挑战,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创新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他们利用三水醋酸钠作为相变材料,结合多孔膨胀石墨构建了一个封装空间,进而设计出无机相变薄膜。该薄膜通过膨胀石墨在多个方向上的层间交联,形成了一个3D多孔支撑骨架,这一结构如同“热桥”,使得热量能够在多个维度上高效传递。
在电子器件接近热失控的临界点时,这种相变薄膜能够主动储存热量。其“热传导+热吸收”的双重机制,有效缓解了电子器件的瞬时热通量。通过引入PVDF,相变薄膜还获得了热诱导柔性、出色的阻燃性和电绝缘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这一技术使得热失控电池模块的温度降低了10℃,CPU表面温度更是下降了20℃。
研究团队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还设计了一种新型双连续相变热界面材料。这种材料由石蜡和柔性分子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组成储热相(PCM),而导热相则由粘附性聚氨酯和导热介质氮化硼构成。通过剪切力和优化的两相体积比,研究团队成功促进了氮化硼的取向,在高PCM含量的双连续结构中形成了织构化的导热网络。同时,SBS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抗弯性和热稳定性。这一创新使得可穿戴设备的表面温度降低了惊人的23℃。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性能计算以及可穿戴电子产品的热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也为提升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开辟了新的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能源》和《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标志着中国在电子器件热管理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