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机器人产业如何打破边界,实现从“技术同源”到“产业链共享”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近日举办的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汽车-机器人技术产业链协同发展”主题论坛上,会议由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主持,百余位业界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该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两大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与模式。

技术同源推动协同创新,实战案例勾勒融合路径
当前,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二者在感知、决策、控制等底层技术上高度同源,为产业链协同奠定了基础。会上,在实践层面,多家企业分享了具体案例。乐聚智能在《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探索》中提出“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已在一汽工厂实现空箱搬运等场景的落地应用,计划从2025年的低精度抓取逐步演进至2027年的简单装配任务。

越疆科技在《未来之“臂”,造就不凡之“车”》中展示了协作机械臂在汽车涂胶、螺丝锁附等环节的应用,通过安全皮肤技术与柔性生产模式,实现“增效、提质”的协同目标。

梅卡曼德科技从“眼-脑-手”协同角度,分享了 AI 技术在轮胎装配、压铸件切割等汽车制造场景中的突破,推动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向“智能作业”升级。

国讯芯微则聚焦底层系统,在《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加速端到端应用落地》中介绍了其硬实时操作系统如何解决高自由度机器人的算力与同步挑战,为机器人与汽车制造的深度集成提供系统支撑。

圆桌对话:聚焦协同路径,共议技术、供应链、场景与生态共建
在圆桌对话环节,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张瀚文,苏州峻吉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冬梅,国讯芯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TO 蒋琛,魔法原子行业应用总监李华圣,欧特精工技术总监郭晓东5位来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代表企业围绕技术迁移、供应链协同、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四大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在技术层面,嘉宾分析了智能驾驶技术向机器人运动控制迁移的可行路径,同时也指出在数据一致性、实时性与系统可靠性方面仍需突破,“中间适配层”被视为关键解决方案。
供应链协同方面,与会者认为汽车产业链在规模化制造与质量管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可通过“标准化+柔性化”策略适配机器人产业需求,“联合预研”成为推动协同的重要模式。场景落地实践显示,人形机器人已在汽车、3C等工业场景中开展验证。“千景共创计划”等倡议通过系统化拆解场景需求,推动“多模态感知+产线系统对接”的模块化集成方案落地。
在生态构建上,汽车产业在商业模式、标准体系与人才建设方面的成熟经验,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与会者强调,构建开放合作、标准先行、客户共创的产业生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雄安新区河北工业大学(安新)工业研究院院长指出,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必须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高校作为创新源头,需与企业应用端紧密联动,共同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

作为推动“产学研用”协同的关键实践,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打造的“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 FAIR plus”平台——这是一个面向全球的机器人开发与制造技术的交流平台,以汇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全产业链资源为核心,通过展会、社区共建、技术沙龙、设计服务、供需对接等形式,高效拉通全球技术开发环节,助力企业实现精准选型采购与应用场景拓展。本次论坛现场,协会携手乐聚、万勋科技等多家机器人企业进行了特色展示,其机器人料箱搬运、汽车自动充电等创新应用备受关注,生动展现了机器人在具体场景下的解决方案能力。

本次“汽车-机器人技术产业链协同发展”分论坛为本届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的首次设立,这也反映出汽车产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与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的跨界融合。本次论坛的举办,为汽车与机器人两大产业搭建了高层次的对话平台。通过聚焦技术同源、供应链协同、场景落地与生态共建等关键命题,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望迈入更务实、更高效的新阶段,共同为智能制造与实体经济的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